Dribs & Drabs
台灣旅遊 Taiwan
設計 Design
其他 Others
在這緩慢而悠然的山城「苗栗三義」,一座私人美術館「櫟莊園美術館」悄悄開幕了!這座莊園由建築師主理人花費二十餘年的心血,將藝術、自然與建築融合,打造一處以永續為核心理念、把藝術融入生活的當代藝術空間。莊園內的「十八藝術空間」,是一處結合自然與藝術的場域。戶外設計了水循環瀑布與綠意盎然的雨林景觀,潺潺流水與植栽交織出靜謐而富有生命力的氛圍。而步入室內,除了當期展覽值得細細品味,建築本身亦隱藏許多細節,從光影變化到材質運用,每一處都流露出主理人對空間美學的獨特見解。
還記得造訪那日,正逢冬季最寒冷的一天,刺骨寒風迎面而來,卻絲毫不減我們的期待。「櫟莊園美術館」靜立於山城之中,高聳的紅磚圍牆沿著道路延展,勾勒出莊園的遼闊輪廓。它沒有過於醒目的標誌,僅於牆面上鑲嵌著小巧的鐵藝字樣,很符合莊園低調的美學觀。入口隱藏於紅磚牆旁的小門,若有預約導覽,便可在此稍候,靜待開啟這場藝術與建築交織的旅程。
「櫟莊園美術館」依偎著西湖溪,與遠山相互輝映,這幕小橋流水景緻是入門後第一迎接我們的風景。穿過水塘上的石子步道,推開第二道門,目光不由得被右側那片綠意盎然的雨林景觀吸引。
那是一座高達兩層樓的半室內花園,綠意植栽錯落有致,潺潺流水更添增了此處的靈氣。建築的一側全採落地玻璃窗,將這片綠意延展至室內,使自然與空間無縫融合,讓人沉浸於這場建築與自然共鳴的對話。
「回聲之森」作為「十八藝術空間」的首發展覽,以永續與森林為題,匯聚多位藝術家的精心創作。在這裡,曾被視為垃圾的廢材,經由藝術家之手重獲新生,幻化為富有價值的藝術品。出展的藝術品不能拍攝,能在此向大家介紹的也有限,推薦親自前往感受,搭配導覽員的解說,才能真正了解其中蘊含的巧思與意義。
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,是對廢棄鐵件的再造。熔化重鑄後的鐵,因為材質降級,市場價值與應用皆受限制。然而,經過藝術家的設計,這些廢鐵被重新塑造成精緻的鐵藝屏風,不僅具有遮蔽與裝飾功能,投射出的光影更成了一幅會隨時間流轉的藝術畫作。同樣的概念也運用在建築之中,從天花板到牆板,皆是以廢材再生打造而成。我很喜歡當天聽到的一席話:
永續,不只是減少浪費,而是創造能流傳百年的作品。
離開了第一展間,我們穿越雨林、拾階而下,來到了第二展間。第二展間因為樓層較低,整體氛圍更顯寧靜安詳,彷彿進到一處沉澱心靈的空間。這區以傢俱展示為主,搭配小型藝術品陳列。展間依照生活場景劃分成客廳、餐廳等區域,透過精緻擺設與細膩燈光,演繹出「藝術融入生活」的意境。
「櫟」拆解開開來,寓意著木之快樂。主理人懷著對樹木的熱愛,除了在莊園內以植栽堆疊出獨特的森林景觀外,還與老匠師傅攜手設計出一系列宛如藝術品的木造家具。這些傢俱陳列於莊園各處,最為特別的是完全不使用釘子,而是採用傳統的卡榫與木釘工法,將每一塊木頭緊密相扣,使家具更加堅固耐用,甚至能成為傳家之寶,流傳百年。
下方照片內的流線型躺椅與茶几,巧妙運用不同色澤的木料,每一塊皆為獨立的木頭,交錯鑲嵌而成。光是構思便已極為複雜,更何況還要融入弧形設計,足見工藝之精湛。然而,這樣的技法如今在台灣已失傳,老師傅皆已年邁,難再製作如此繁複費心的作品,實在令人惋惜。館內特別提供幾片簡易的木頭卡榫,讓有興趣的賓客能親手體驗這門傳統技藝。
莊園內開放免費參觀的範圍僅限於這兩層展區,雖然空間不大,但無論是建築本身的設計,還是展出的藝術品,都極具欣賞價值,更何況這還是一場誠意滿滿的免費展覽,實在難能可貴!除了開放參觀的藝術空間,在建築後方還有更為遼闊的園區,從簡章上的照片來看宛如歐洲莊園,而我們也曾在雨林區的門口窺見其樣貌。若想造訪完整的莊園,則需預約用餐或參與莊園舉辦的活動,希望未來有機會也能一睹它的容顏。
如果你喜歡「櫟莊園美術館」這類結合藝術與建築的地方,那麼也很推薦同樣座落在三義山城的「富貴三義美術館」,它把一座小小森林藏進了建築中,妝點寓意的藝術作品,每個角落都像有生命般訴說著故事。這裡也是有專人導覽的免費美術館,推薦一同順遊。
台灣經典小鎮「苗栗三義」,除了以木雕聞名世界外,還擁有秀麗的山林與豐富的歷史人文景觀,2016年更獲得國際慢城認證的城市。在這個慢活小鎮裡,值得花上一兩天細細品味它的美,三義小鎮一日遊、兩日遊怎麼安排,不妨參考本篇收錄的十多個三義景點,來趟包含自然、人文、藝術的小鎮輕旅行。
推薦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