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ribs & Drabs
台灣旅遊 Taiwan
設計 Design
其他 Others
近年來,桃園青埔逐漸成為藝術與文化的新地標。隨著橫山書法藝術館、桃園市兒童美術館,以及廣受矚目的 Xpark 水族館相繼進駐,讓這片新興重劃區散發出濃厚的人文氣息。然而,除了這些耀眼的公共建設之外,你是否知道,青埔還隱藏著一座美麗低調的私人美術館「襲園」?
「襲園美術館」由知名空間設計師李靜敏親手規劃,以極具張力的清水模建築呈現。建築的一部分作為僕人建築空間整合的辦公室,另一部分則化身為藝術展覽空間。走進其中,能同時感受到建築語彙的純粹、自然光影的流動,以及藝術作品的靈魂交織,讓人沉浸於自然與藝術相互呼應的氛圍之中。
說來有趣,初次拜訪襲園已是許多年前,現在仍對當時的空間和品牌理念記憶猶新。而近幾日收到襲園美術館的參觀邀請,他們並不知道我曾撰寫過報導,我想這便是吸引力法則吧:「喜歡什麼樣的事物,便會吸引怎樣的事物」!懷著對襲園的期待與好奇,也想窺見這些年來的蛻變與轉化,於是迎來了第二次相遇。
襲園美術館本季的展覽主題是《 斷與未竟|林良材個展 》,內容展示了藝術家林良材在比利時進修前後的一系列作品。早期林良材以油畫創作為主,畫風為色彩濃厚的抽象派,並喜愛描繪人物形體;而出國留學後轉向鐵藝創作,以剛硬的生鐵為元素,重組靈活柔軟的肢體片段,在視覺與概念上極具衝突。耐人尋味的是,光線於不同角度投射的陰影,不斷改寫作品的輪廓與情緒,好像每一件創作都在與觀者反覆對話。
林良材的一生堪稱傳奇,身為聾啞人士,他早已打破外界的限制,以堅毅的意志在藝術道路走出屬於自己的高度。38 歲那年,他以非凡的才華與執著,獲得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破格錄取,更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!那時尚無先進的科技輔助,在語言不通的異鄉環境中,透過藝術跨越障礙,令人無比佩服。這份堅持與企圖,成就了他獨特的藝術語彙,也讓他的人生成為最激勵人心的故事。
襲園美術館的呈現方式別具一格,它未走傳統美術館以純白牆面、開闊場域來突顯作品的路線,而是延續建築空間整合事務所的理念,以「家」為核心來構築展場。整棟建築共四層樓,一樓作為事務所辦公室,其餘規劃為書房、泡茶室、抄經房、廚房等日常空間。
而當藝術作品被置入這些空間時,便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展品,而像是日常生活裡的點綴與陪伴。參訪者漫步其中,每走進一個場域都能發現不同驚喜,宛如進行一場藝術尋寶之旅,讓觀展過程多了幾分樂趣。而空間規劃和建築設計,也是看展的一大亮點。
初次踏入襲園時,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那面高達三層樓的壯觀書牆。層層書架宛如知識的森林,收藏了大量來自國內外關於建築、美學與設計的書籍與雜誌。當陽光灑落在書頁間,整個空間更顯得靜謐而充滿厚度。對於熱愛建築美學的人來說,這裡無疑是一座寶庫,足以讓人流連其中、沉浸忘我;而對於相關專業領域的朋友而言,更能從中獲得靈感與啟發。
襲園的空間設計極富層次感,兩座樓梯交錯其中,串連四層建築的每個角落;除了書房那側以全玻璃落地窗增加採光外,頂樓更設置了天窗,讓陽光灑落於各處空間,映照出細膩光影。雖以開放式設計為主,但各個場域自成一格、互不干擾,每一個轉角都呈現截然不同的景致,令人讚嘆。創建襲園美術館的初衷,正是希望打造一處凝聚交流的空間,因此整體規劃兼具彈性與開放性,不僅展現生活美學,也成為藝術對話的平台。
[襲] 承襲‧學習與接受的意念
[園] 自然環境的氛圍與場域
三樓樓梯的牆壁懸掛一座白色建築模型,那是襲園的設計圖,牆上的文字敘述了襲園的創作理念。
這次再訪襲園美術館,依舊如記憶中般完美,各個空間維護得宜,仍保有當年的嶄新與亮眼。初次造訪時,襲園對外免費開放,但免費的善意換來的卻往往是隨意甚至令人心碎的對待。隨著時間流轉,美術館逐步改為預約制並酌收門票,我非常支持這樣的做法,因為它讓空間能留給真正珍惜、願意投入心力欣賞的人。
這些年,襲園本業僕人建築空間整合事務所也持續拓展版圖,除了在日本京都修復古町屋「襲園生活|京都北野分館」作為民宿外,近期也在九份打造了依山望海的民宿「襲園生活|回家旅宿」。建築、藝術、旅宿,乍看下毫無關聯,但在襲園的理念裡,這些皆是「家」的一部分。無論是空間設計的細膩、藝術氛圍的營造,或是旅宿生活的款待,他們始終希望透過「家」的溫度,讓人感受美學與生活緊緊相依。
IG有製作短影片
請點以下繼續觀看
歡迎追蹤IG
你喜歡藝術嗎?
在旅遊的路上,除了欣賞美麗的風景,我也對獨特的建築與美術館情有獨鍾。迎接嶄新的2025年,推薦這9間北台灣獨具特色的美術館給喜愛藝術的你。館內除了珍藏豐富的藝術品外,建築本身也很有看頭,不論是現代的建築、亦或是復古的老宅,處處都充滿著濃厚的美學氛圍。快來安排一趟充滿藝術的心靈旅程吧!
推薦閱讀